技术文章 / article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elisa实验步骤全流程解析:从包被到检测的科学密码

elisa实验步骤全流程解析:从包被到检测的科学密码

发布时间: 2025-09-24  点击次数: 89次
 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(ELISA)作为基于抗原-抗体特异性反应的经典检测技术,凭借其高灵敏度(可检测ng/ml级物质)和广泛应用性,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。其核心在于通过“抗原-抗体结合-酶催化显色”的级联反应,将微量物质的信号转化为可量化的光密度值。以下为标准elisa实验步骤解析:
 

 

  一、固相包被:搭建反应“舞台”
  实验始于固相载体的表面处理。将目标抗原或捕获抗体用碳酸盐缓冲液稀释后,4℃过夜或37℃孵育2小时,使其通过疏水作用或共价键牢固附着于孔板表面。这一步相当于为后续的免疫复合物构建“固定座位”,确保目标物能与载体稳定结合。
  二、封闭防干扰:扫清非特异性“障碍”
  包被完成后,需加入封闭液,覆盖孔板中未被占据的空白位点。这一步骤可阻断样本中蛋白质或其他杂质与载体的非特异性吸附,避免假阳性信号的产生。封闭后需充分洗涤,去除未结合的封闭剂。
  三、加样孵育:触发特异性结合
  加入待测样本或标准品,与包被的抗原/抗体在37℃孵育1-2小时。此时,样本中的目标抗体或抗原会与固相载体上的对应位点特异性结合,形成“抗原-抗体复合物”。若为间接法检测抗体,还需后续加入酶标记的二抗;若为双抗体夹心法,则依次加入检测抗体与酶标二抗。
  四、洗涤分离:剔除“无关路人”
  每次孵育后,需通过多次洗涤(通常3-5次)去除未结合的游离成分,仅保留与载体紧密结合的免疫复合物。洗涤不干净会导致背景信号升高,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  五、显色与终止:将信号“可视化”
  加入酶底物,在酶催化下发生显色反应。避光孵育10-30分钟后,加入终止液使蓝色变为黄色。此时,溶液颜色深浅与目标物浓度成正比——浓度越高,显色越深。
  六、检测分析:数据定乾坤
  最后用酶标仪测定各孔的光密度值,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,即可计算出待测样本中目标物的具体浓度。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或其他方法复核,确保可靠性。
  从包被到终止,elisa实验步骤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,既依赖抗原-抗体的精准结合,又依靠酶催化的信号放大,最终将微观的免疫反应转化为直观的检测数据,为疾病诊断与科研探索提供坚实支撑。